《俄罗斯方块》(Tetris),中国80后一代的童年游戏记忆。从任天堂电视端到掌机端的一代经典游戏。
这款游戏背后,却有两个大国之间的版权纠纷。围绕这起版权纠纷,编剧们又撰写出一部带有谍战类型元素的商业大片,豆瓣得分高达8.1的《俄罗斯方块》,如果仅从电影品质来看,其实乏善可陈,但却给主旋律电影提供了完整的方法论,把一个枯燥的、重复的、脸谱化的东西,讲述得精彩纷呈,让人有了看下去的意愿,甚至被其中参杂的意识形态悄然洗脑。
这就是电影技法的魅力。
1980年代末期,冷战尾声,世界格局将迎来巨变,一位苏联工程师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款小游戏。一时间,整个苏联公务员体制内成员都为这款游戏痴迷。
一些游戏代理公司也盯上了这款颇具潜力的游戏。
远在日本的游戏公司CEO,Henk Rogers也对这款游戏十分痴迷,甚至赌上全部身家,要代理发行这款游戏。但很快Rogers发现一切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横亘在他与成功中间的,有一家长期盗取版权的媒体巨头,还有横跨地域和意识形态的大国纠纷。媒体巨头经营不善,这款游戏可能是他再次翻身的唯一机会。
而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让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贩卖一款游戏给美国,等于出售了国家资产,这是不被允许的。
与媒体托拉斯和大国苏联较量,Rogers如蜉蝣撼树。
《俄罗斯方块》透着美式成功学的激情荷尔蒙。
影片中的个人价值,完全依赖于个体在生活中被其他人认定的位置,高就浮云之上,低则痛不欲生。
Rogers的冒险经历,勾勒出无数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所遭遇的辛酸苦辣而具有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力量。这大概就是大部分影迷都会被它深深感染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记录下了一种如饥似渴追逐成功的躁动,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当下的大国,它散发的气质与现实如此契合,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后疫情时代一个有趣而又准确的流行文化注脚。
但作为一部商业大片,这一套路、方法论却是非常合适且有效的。
为了掩饰Rogers的贪婪野心。编剧给他配置了一个异国家庭,美丽的日本妻子,两个可爱的女儿。
他的成功意味着给家人带来更高品质的生活。编剧还提醒各位,物质生活的改变不是全部,花费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才是一个事业家庭双丰收的男人的成功范本。
于是,当Rogers远赴苏联争夺版权,却经历重重困难而不得时,他对家庭的冷落,导致他的人生完全触底,公司与家庭纷纷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困境中。
即便最终他拿着500万美元的支票,作为成功勋章时,他还是会精心搭建一个小舞台,弥补他缺席女儿音乐会的遗憾,以此重回家庭,重获家人认同。
事业和家庭,一直都是成功学的评判标准,这在好莱坞电影中更是叙事的黄金法则。
从家庭走向国家,《俄罗斯方块》特别强调合约精神,这又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相较于当时苏联的体制性优势。
影片的矛盾重点就是如何获得游戏版权,为此多方势力频繁与苏联官员打交道。从中,我们看到了不守信用的阴险商人,玩弄文字游戏的小代理商,还有以Rogers为代表的遵纪守法的优秀代表。
在他们的争夺中,我们又看到了苏联官员的点滴变化。他们不但接受了资本主义一方的合约精神,同时还通过多方谈判,力求给国家带去更大的利益。
版权费从区区一万美元,到最后上百万美元加上分成费用,算起来可达上亿美元的收入让一开始的谈判价格变成了一场十足的欺骗。
最终,想要骗去版权的媒体大亨、小代理商都先后出局,具有诚信和合约精神的大公司与Rogers终获版权。
能够拿到版权意味更多。影片中还出现了戈尔巴乔夫的身影,好莱坞借他之口提出了开放与融合的必要性,同时否定了苏联后期,对人民进行无底线监督的恐怖机制。
Rogers获得版权,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资本主义机制的全面性胜利。随后,柏林墙倒下,苏联解体,全球化到来,都让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争夺战成为了炸毁高墙的引线,成为全球融合的桥梁。
就像游戏的规则本身那样,当合适的方块合并时,玩家就能收获得分。玩家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调整方块角度,以便完成大融合。这个游戏的核心就是融合、共建,并非区隔、封闭。
从游戏到故事,由个体到国家,意识形态悄然发力,好莱坞电影的秘密我们都看懂了,但似乎我们一直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师夷长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